「看見你我、翻轉學習」系列三:一串珍珠項鍊

看見你我、翻轉學習

認識一個人,有各式各樣的方法。

當你面對的是大人,最直接了當的作法,當然是開口跟他說話,藉由談話瞭解這個人。可是,如果你面對的是國小中低年級的孩子呢?這時候「話語」可能就不是捷徑了。你期待從談話中多瞭解他,但他的注意力一下在這裡,一下跑到隔壁同學那裡,說的話也像脫韁野馬,這邊說一點,那邊談一些,讓人總是摸不著頭緒。

既是如此,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多認識這個年紀的孩子?或許「畫畫」是一個可能。上學期,人發系大一的同學已經利用週末在鄰近部落進行過幾次課業輔導,他們當時驚訝地發現:「這些孩子很會畫畫!」

那麼,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些孩子很會做的事情上認識他們?也就是,在他們有能力的地方看見他們、和他們相遇?

2015年4月1日,愚人節,課輔陪伴活動進入第三週。這週,我們開始以「畫畫」來經營孩子的故事空間,希望除了課業輔導,還可以藉由「畫畫」的活動,讓大朋友和小朋友看見彼此的故事。以下的文字,是參與課輔陪伴活動的同學陳冠璇的週誌,她幫這次週誌下了一個很美的篇名:「一串珍珠項鍊」。(編按:彭榮邦)


一串珍珠項鍊

文:陳冠璇

SONY DSC
回到童年
(左起:曾毓晴、吳雅琪、藍鈺瑩、曾亭誼)

不同於上周的陰雨綿綿,今天又恢復以往的晴朗。我們驅車列隊前往部落國小,豐田小小的後座擠滿五個人,我第一次體會到礦工工作時的辛苦。等待孩子們的短短二十分鐘,彷彿回到兒時歡樂的純真時光,有人玩溜滑梯卡在中間、重心下沉的翹翹板,或僅僅倚著走廊聊天,多麼美好的畫面。不同的是,這次身上背負了責任,稍作放鬆後便準備上工。

藉由今天的故事空間「我是誰?我喜歡什麼?」,看見了孩子不同的一面。等不及薏仁哥哥講解,我的孩子小英(化名)迫不及待地提起畫筆,很快地,畫紙左半部占滿了一個大大的女孩,右半則是一串珍珠項鍊及口紅。透過互動,我認識到她的家庭背景,爸爸很早就過世了,現在由媽媽和阿嬤撫養,並和許多兄弟姊妹住在一起。我好奇地問她在哪兒見過珍珠項鍊,她說結婚的時候會用到(是嫁妝嗎?),長大要賺錢買給自己和媽媽,她說:「我長大後要買給媽媽,因為她把我辛苦地撫養長大。」

perl ring 1我感覺到她是個想要被看見,很想被愛的孩子。可能在家中得不到足夠的關愛,遇到大哥哥大姊姊就會特別熱情,衝上前抱住你對你笑,有時甚至有點胡鬧。我理當對她親近的表現感到開心,不知為何我卻有點難過……小二該是個無憂成長的年紀吧?是被迫成熟當個小大人嗎?或許在家中得不到的關愛,讓她轉而向學校 尋求(吧),渴望和同學、老師或我們親近,卻找不到適當的相處方式,只能到處看同學畫畫的狀況、上台分享畫作搶第一、自願當登記長向老師報告說話的同學……。因此,同學們好像不太喜歡她,似乎有被排擠的情況。

我很掙扎,不知該如何回應她的心情。該順著她的意?還是堅持我的原則?例如,還沒到分享時間,同學們都還在座位上畫畫,她就跑到台前,要求我允許她在黑板上 寫下介紹詞,我只好半拖半說服地把她帶回座位。還有,她一直拜託我吃下她手中的糖果,但我選擇不吃,因為我想讓她知道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和自己想的一樣。這麼做的同時,我內心是充滿矛盾的,這樣對她是好的嗎?會不會讓她感到被拒絕和受傷?

今 天我深切地體會到作父母的為難:愛卻不能溺愛,嚴格管教又要讓他感受愛的存在。聽見他人對孩子的批評,會難過的想你真的認識他了解他的狀況嗎?我們太容易將事情簡單化,忽略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的狀況。習慣了社會中的遊戲規則,而忘了思考規則的本質是否合理,就像課堂中討論的「美與醜」,不同觀點看見的世界截然不同。所以,我決定再多觀察,不隨意替她貼上人緣差的標籤,因為我看見了她的成熟懂事– 那串名為愛的珍珠項鍊。

guanshuan作者簡介:陳冠璇,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一年級學生。一個大家眼中的乖乖牌,打架鬧事從來不是她的人生選項。但是,她很想過得不一樣,所以努力的挑戰自我,海外志工、歌唱比賽、一個人旅行、甚至現在的部落國小課輔,都有她嘗試突破的身影。參與這個活動,她說:「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,在一個全新的領域中看見他人,看向自己。相信在未來幾週,我們都能有更多的成長。」


冠璇:

從妳這次的週誌裡,小英(化名)的形象清楚地浮了出來,好厲害。

「家裡有很多兄弟姊妹」,應該是部落國小許多小朋友的共同處境,在家裡,每個小朋友能夠分到的,就是好幾分之一的關心。國小階段的小孩,其實相當需要父母(老師也可以,專業術語叫『重要他人』)的眼光:眼睛看著他們,告訴他們哪裡做得好,哪裡沒做好,做得好給讚美,沒做好給處罰或限制等等,他們的人格,或說,他們的「自己」,其實就是在這樣的眼光中逐漸成形的。一個家裡有好多小孩的家庭,或許很難給出他們在這個階段所需要的注意,因此他們就會到別的地方「討」注意,這就像人餓了要找東西吃一樣自然。

如果這是他們的基本處境,那我們可以大方的給出我們的注意力,不是嗎?但是,在他們這個發展階段,我們也要掌握一個重要原則:我們和他們的互動,正在形塑著他們的人格,因此不能只給糖,也要給尺度,給方圓。這種拿捏,得在經驗中學習。

老師

SONY DSC

如果你認同而且想更認識慈大人發系師生的努力,請到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-服務學習之學用合一facebook專頁給我們加油按「讚」!